COP15證明,堅持多邊主義可以辦成大事
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(COP15)第二階段會議取得歷史性突破。當地時間12月19日,隨著擔任本次大會主席的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敲下木槌,“昆明-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”(簡稱“框架”)正式通過。經過4年艱苦談判、10多天的會議討論,190多個國家終于達成共識,使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、被認為重要性堪比“巴黎氣候協定”的協議得以誕生。
蒙特利爾峰會被認為是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“最后機會”,國際社會對此已有深刻認識和強烈緊迫感。而COP15開得是否成功,最重要的標志就是能不能達成“框架”。該“框架”提出了“30×30”目標,即在2030年之前保護地球30%的土地和水域,這也是人類基本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最低自然地的面積占比。迄今為止,全球得到保護的土地和水域面積分別為17%和8%。有分析認為,這一目標的設定體現了各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上的雄心,又具有務實性與可操作性,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則稱,協議表明“我們終于開始與自然達成和平協定”。
“框架”的通過令人振奮,但過程卻一波三折,其中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工作提供充足的資金、技術和能力支持,建立執行機制和國家行動計劃。發達國家堅持“30×30”目標,而發展中國家則指責發達國家設定了過高的目標,卻沒有提供足夠的資金來幫助實現這些目標。由于意見不一致,有輿論將COP15稱為全球政策的“丑小鴨”,本次會議期間,甚至出現60多位發展中國家代表一度離席的場面。能否彌合分歧、達成共識,考驗著各方的協調能力,對主席國的考驗更是十分嚴苛。
中國作為COP15主席國,成功領導了這個超大規模的國際談判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兩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共建“地球生命共同體”,為大會最終取得積極成果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推動力。而在最艱難的談判領域,中國提出了一個一攬子計劃,在資金方面照顧了發展中國家,在保護水平方面照顧了發達國家,被認為“為不時引發爭議的談判提供了亟需的動力”。連加拿大環保部長都驚嘆,25年來他經常在國際會議上目睹分歧,卻從未見過一個草案一被提出就獲得如此多的支持,“絕大多數國家立即簽署了協議”。
必須要說,加拿大的工作也值得稱贊。中加之間面臨的一些外交爭議,沒有影響雙方在COP15的合作。為“框架”的達成,加拿大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這樣超越地緣政治分歧的務實合作在今天難能可貴。
無論是中國還是加拿大,或者其他COP15的參與方,都是站在全人類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立場上相向而行,國際社會最終是要靠共識來推動全球性問題的解決,牢牢把握住人類社會的優先事項以及最大公約數,將是非曲直原則置于遠近親疏之上,盡可能擺脫狹隘的利益算計,并減少政治對合作的干擾。在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動蕩模糊了“地球村”愿景的當下,一份關乎全人類福祉,體現多邊主義精神的“框架”,其意義又超越了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本身,鼓舞了國際社會對多邊主義的信心,證明堅持多邊主義是可以辦成大事的。
我們也注意到,美國也對中加所做的外交努力表示了感謝,并強調希望能與中方在相關方面進行更深入的合作。這一幕在當下的國際關系中是不多見的。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,中國從一個跟隨者,到積極的參與者,再到引領和推動者,角色的變化帶給世界的影響是正向和積極的。中國經濟發展對世界是紅利,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同樣被證明對世界是紅利。就此而言,COP15超越東西差異、南北鴻溝達成的歷史性協議,讓我們看到了人類采取共同行動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可能與希望。
(原標題:社評:COP15證明,堅持多邊主義可以辦成大事)
【責任編輯:王曉倩】
【內容審核:黎曉帆】
相關閱讀/RELATED READING